2014年,註定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提出了關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論述,引領著中國經濟不斷開創新氣象新格局。
  一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既增強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又自覺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主動適應新常態,推動經濟加快轉到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努力打造江蘇經濟升級版。
  歲末收官之時,回望來時路,面對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考驗,面對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江蘇經濟穩中有進,與全國一樣步入了新的良性運行軌道。
  穩增長,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
  對於長期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的江蘇而言,面對新常態,保持一個怎樣的發展節奏,海內外都十分關註。
  見事早,方能謀劃實。2013年底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省委、省政府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把江蘇發展放到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大背景下來審視,鮮明地提出明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必須高度關註、深刻思考如何在轉型升級中把經濟增長穩定在合理區間……
  新形勢逼出新考題。由於工業經濟總量在全國最大,結構又以“兩頭在外”為主,在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和自身龐大的體量下,江蘇如何增加和穩定“向前走”的動力尤為重要。
  捷普電子(無錫)有限公司是無錫出口加工區內的元老級企業,以生產、裝配和代加工為主,是典型的“兩頭在外”型加工貿易企業。今年初,當拿到無錫海關新推出的“惠企套餐”時,公司物流部主管方建峰激動地說:“我們可以對出口到國外的自產產品開展維修檢測了,這對出口加工區內的企業真是個政策利好。今後,我們還可以承接全球的專業維修業務!”
  積極應對新常態,努力適應新常態。江蘇推出一系列新舉措,為經濟註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著力深化各項改革,通過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發揮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作用,切實增強經濟增長的動力;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全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為穩增長、促發展開闢更大空間;更高層次擴大開放,充分利用中國(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效應”,抓住用好建設“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大機遇,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領域……
  評判一年來江蘇經濟走勢,數據是最有力的印證。江蘇調查統計局提供的信息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江蘇經濟增長告別高歌猛進,增速分別為8.8%、8.9%、8.8%,在合理區間“凌波微步”。1—9月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643億元,同比增長8.8%,高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前三季度,全省經濟增長、就業、收入和物價之間形成了良性的組合。”省統計局總統計師劉興遠介紹,9月末,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02%,保持較低水平;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與上半年持平;1-8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增長15.3%,企業虧損面較上半年收窄1個百分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9%。
  相較前幾年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今年江蘇經濟正在向中高速增長換擋,而經濟增長的結構在持續改善,增長的質量有所提高,經濟內生的新動力有所集聚,同時新經濟成分在茁壯成長。
  調結構,轉型升級“蹄疾而步穩”
  步入新常態,經濟如何才能“行穩致遠”?關鍵要搶抓機遇、優化結構、重塑動力。放眼江蘇,各地各部門都把落實總書記對江蘇轉型發展的三項重點任務作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經濟結構向高輕優強邁進。
  10月,南京石化商品合約交易中心繼江蘇股權交易中心之後,成為入駐南京河西CBD的第二家金融要素市場。“河西CBD是江蘇重點建設的金融中心,也是南京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區,正成為引領新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南京河西CBD黨工委書記繆昌根介紹,截至目前,河西CBD已入駐金融法人總部12家、省級以上分支機構58家,各類金融機構超過300家。
  江蘇省社科院院長王慶五教授認為,根據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並逐步占據主導地位,正是工業化中後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特征。統計顯示,前三季度江蘇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2.3%;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1.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0.3%。這樣的變動,也孕育出經濟結構的突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高於GDP和第二產業增速;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增長優於傳統產業。
  與此同時,江蘇努力讓創新成為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產能過剩的隱憂、人口紅利的減持以及外部競爭態勢的新變,催生出工業大省、製造業大省的新自覺:以創新增優勢,向著價值鏈高端攀升!
  “與其被衝擊,不如去衝浪!”8月20日,一場由省委書記主持召開的互聯網經濟發展座談會引起業界的共鳴。羅志軍寄語出席會議的企業家們,要努力在這一大浪潮中“識得水性”、贏得主動,為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鳳凰涅槃”提供新的動力和途徑。
  企業是經濟的細胞。只有不斷練就科技創新的“筋骨”,才能增強企業發展的動力,健壯江蘇經濟的肌體。位於常州溧陽的江蘇上上電纜集團業內很有名氣,近年來一直積極謀轉型。集團財務部經理薑建軍告訴記者,公司建成了世界首個用於電纜行業的現代集成製造系統,研發生產的k1類核電纜打破了國內此類電纜一直靠進口的歷史,而耗時兩年研發的第三代核電纜AP1000獲得國家科技獎第一名。今年,在電纜行業整體銷售下滑的背景下,“上上”電纜銷售增長了10%。
  適應新常態,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江蘇又一發力點。2014年前三季度,蘇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7%,增速分別超出蘇南、全省和全國1.6、1.9和3.3個百分點。
  抓改革,為經濟增長註入新動力
  新常態呼喚新作為。面對轉型發展的爬坡過坎,江蘇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關鍵一招”,加快構建有利於打造經濟升級版的制度安排,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
  2月9日,春節後剛上班,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即召開第一次會議,明確要求“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責任感緊迫感,全力實現新一輪改革開好局起好步”。一年間,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先後召開七次會議,研究確定了2014年工作要點、季度推進計劃和任務分工方案,相繼制定出台近40個重大改革文件。
  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現代市場體系、財稅體制改革、金融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一系列改革新招實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全力施展,一些重大改革舉措取得階段性成果,各地改革試點深入推進。
  9月16日,鎮江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取消了“醫保定點資格”等的行政審批——今後,除清單中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企業和群眾不再需要到政府機關部門蓋章,真正實現“目錄之外無審批”。
  在此之前,省長李學勇已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拿出了“建立5張清單、1個平臺、7項相關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簡政放權一攬子改革方案。這是省級層面首次針對政府簡政放權、轉變職能進行系統設計。繼今年7月向社會公佈省級部門行政權力清單,共減少和合併省級部門行政權力1021項後,12月10日,省政府又公佈了56個部門的“責任清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5張清單’,就是為了釐清哪些事情應該交給市場,哪些權力應該由政府來運行。”省編辦主任俞軍介紹說。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激活經濟“一江春水”。省財政廳廳長劉捍東舉例說,在競爭性領域,我省採取財政支持搭建信用平臺、股權投資基金、第三方擔保等市場手段改革財政支持方式,完善“資金改基金”的運作模式,省級財政有償使用資金總量達27.55億元,帶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500多億元。
  金融改革創新,則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導向。省金融辦相關人士介紹,我省實施小微企業轉貸方式創新試點,允許被列入試點銀行“名單制”管理的小微企業在續貸過程中部分轉貸,預計到年底將為5000家小微企業節省續貸“過橋”資金近10億元。
  重生態,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兩年前,高淳經濟開發區入圍臺灣統一集團的落戶候選地名單。統一集團列出幾百頁的深度調查表,除了分析學校、醫院、治安情況,還要求列出水質情況和近幾年的空氣質量指數。最終,高淳從4家入圍的開發區中脫穎而出。高淳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說,“統一集團最終選擇高淳,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高淳絕佳的生態環境,生態已成為高淳招商引智的金字招牌”。
  高淳的實踐,充分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步入新常態,江蘇人更加深入地思考,沒有富餘自然稟賦資源的“紅利”可“吃”,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如何永續山青水綠、金山銀山兼得的“江南美景”?出台《關於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意見》,發佈全國第一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江蘇積極創新,運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努力探索“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之路。
  率先劃定生態紅線,是江蘇敢於擔當的實幹之舉。省環保廳廳長陳矇矇告訴記者,全省共劃定779塊生態紅線區域,總面積2.41萬平方公里。紅線區的陸域面積為2.2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2.2%,其中一級管控區嚴禁一切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二級管控區嚴禁有損生態功能的開發建設活動。而為了保障紅線區域的利益,省財政今年還拿出15億元作為生態補償。在太湖之濱的蘇州吳中區馬舍村,村民施永飛告訴記者,蘇州市2010年即開始給予村子每年100萬的生態補償,讓他們安心“不發展”。如今劃入紅線,又增加了省級補償,村民守護太湖更自覺、更有積極性了。
  事實上,除了嚴格限定“不開發區”,在江蘇的各開發區,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容性發展越來越成為核心追求。位於揚州江廣融合地帶的“七河八島”,是揚州的地理中心、生態中心,是連淮揚鎮鐵路的必經地和城市東部交通樞紐的所在地,更是未來該市對外開放重要門戶和窗口前沿。一年前,揚州在此設區成立生態科技新城,一鍬未動先定“鐵律”:嚴格控制廊道寬度、建築高度、開發強度、污染排放,嚴格禁止違法建設。之後更是將“四控一禁”上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在約51.5平方公里區域中,禁止商業開發的生態“留白區”占總面積近60%,“未來5年內都不得開發建設商品住房”。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說,生態科技新城是城市未來接力發展的“家底子”,要像揚州工精雕和田籽玉一樣,把這塊風水寶地呵護好、規劃好、建設好。
  本報記者 杭春燕 趙偉莉  (原標題:適應新常態, 打造江蘇經濟升級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a50oaozq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